iDea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 28 屆年會( IACL-28 )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8屆年會( IACL-28 )於線上成功舉辦

2022年5月20-22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承辦的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8屆年會(IACL-28)以線上模式召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亞洲其他地區以及歐洲、澳洲和北美洲3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位學者及語言學愛好者出席了會議。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8届年會( IACL-28 )

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236篇,經專家匿名評審,99篇論文在年會上做了報告。本屆年會共設六場主旨演講、14場特邀演講以及22組專題報告,報告內容涉及句法、語義、語音、音系、形態、語用、漢語方言、語言獲得、心理語言學、歷史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話語分析、中文信息處理及語言類型學等多個領域。大會亦在第二日下午設立了手語語言學論壇,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13位手語研究者發表了六場專題報告。

图形用户界面  描述已自动生成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8届年會( IACL-28 )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pplicatio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8屆年會(IACL-28):與會人員、線上會議室、主旨報告學者

會議於2022年5月20日上午九時開幕,開幕式由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系主任潘海華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陳金樑先生致歡迎辭。

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陳金樑先生致歡迎辭

開幕式後,澳門科技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張洪明教授以及美國堪薩斯大學張傑教授為大家作了兩場精彩的大會主旨演講。張洪明教授的演講《為什麼“連花清瘟”會被誤解為“蓮花清瘟”? 》以實驗語音方法證明了並列式構詞的“連花”(即“連翹”和“金銀花”)和偏正式構詞的“蓮花”具有相同的重音模式,進而論證了漢語是非重音語言。南開大學李兵教授主持了本場演講。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張洪明教授作主旨演講

張傑教授的演講《關於漢語聲調的實證研究:從語言行為實驗到神經語言學研究》展示了如何借助實驗語音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輔助漢語聲調的音系學研究。這些能夠提供更多客觀證據的實驗方法已經在一些關於普通話、吳語、閩南語和客家話聲調系統和變調規律的研究中使用。華東師範大學張吉生教授擔任本場演講主持。

A collage of a perso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張傑教授作主旨演講

另外四場大會主旨演講分別於2022年5月21日及22日舉行。 21日上午八時,日本神戶市外國語大學竹越孝教授的演講《漢語史中的阿爾泰語痕跡:“漢兒言語”及其發展流變》介紹了曾在漢語與阿爾泰語系族群交界地區使用的克里奧爾語“漢兒言語”的起源、發展、分支及消亡,由日本同誌社大學沈力教授擔任主持。“漢兒言語”起源於漢語同阿爾泰語系各語言之間的長期接觸,其語法深受阿爾泰語系影響。該語言雖然在明代就已經消亡,它的流變軌跡卻在一些編寫於14世紀至19世紀的、供朝鮮半島住民學習漢語的課本中得以留存。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竹越孝教授作主旨演講

21日上午九時,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作了題為“語言數據的類型及生產要素屬性等問題”的主旨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劉丹青研究員擔任本場主持。報告簡要介紹了“語言數據”的內涵與分類,並指出:語言數據是現代數據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七大生產要素中“數據”要素最重要的下屬類別之一;處理語言數據處理的能力,將對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目前,語言數據處理已經在語言保護、語言教學、語言學研究和相關產品開發,以及信息處理等領域發揮顯著功效;學界應認識到語言數據研究是一個有巨大應用潛力的跨學科課題,促成研究成果的全社會共享將在諸多方面為社會發展帶來便利。

Text, let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李宇明教授作主旨演講

22日下午三時三十分,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院貝羅貝研究員為大會作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的轉折連詞”的主旨報告,香港中文大學潘俊楠教授擔任主持。報告梳理了不同類別轉折連詞的起源和發展:最早的轉折連詞“而”、“然”、“然而”、“然則”均從代詞語法化而來、在上古漢語後期已經出現,在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但”則直到中古漢語早期才發展出轉折連詞用法,“但是”則在中古漢語晚期、代詞“是”的詞義虛化後才得以發展;中古漢語晚期也是其他轉折連詞逐漸湧現的關鍵階段,如“子是”、“只是”、“且”、“顧”,以及從否定詞和代詞組合演變成詞的“否則”。雖然漢語發展出眾多轉折連詞,它們卻並沒有聚合成不同的語義和功能範疇:例如,西班牙語的兩個轉折連詞sino和pero分別用於標記基於語義對立和基於說話人認知的轉折關係,但是漢語的轉折連詞並無如此分工。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pplicatio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貝羅貝研究員作主旨演講

22日下午四時三十分,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鄒嘉彥教授為大會作了題為《漢語詞彙使用的地域趨同與分野:基於千禧年前後華語語料的大數據研究》的主旨演講,香港中文大學李行德教授擔任本場主持。該研究以涵蓋大量六大華語地區語料的LiVaC語料庫為基礎,觀察近二十年來泛華語地區漢語詞彙使用的變動。調查發現,漢語新詞中三音節詞彙佔比顯著上升,且這一趨勢呈現從泛華語地區到上海再北京的地域擴展路線;採用語素的隱喻意義構詞的新詞語增加,如“打假”、“打壓”。在舊詞使用上,詞語的“南下”與“北上”現象顯著,且涉及地域擴展的詞語數量同社會因素顯著相關;詞語使用條件的變化(如表達褒貶義等)也明顯受到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變化的影響。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pplicatio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鄒嘉彥教授作主旨演講

除六場主旨演講外,14場特邀報告及22場小組專題報告均在三個並行的虛擬分會場舉行。在各組特邀報告中,學者們對語言學各領域的一系列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句法方面,浙江大學程工教授的演講《NP合併與NP移出:漢語的分裂話題結構》以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加標理論為基礎,重新分析了漢語的分裂話題結構。研究認為,該結構中的話題名詞短語與相應的分裂名詞短語首先在vP內合併為{XP,YP};由於這一合併後的成分無法加標,名詞短語XP必須移出該結構、到句首位置充當話題成分,由此構成漢語的分裂話題句。

A person sitting in a chair outsid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ext, application, chat or text messag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程工教授作特邀演講

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院語言學研究所包華莉研究員的演講《如何分析漢語中的連續動詞結構》討論了如“搬來”、“搬出來”一類由位移動詞和包含非賓格動詞“來”、“去”的趨向動詞構成的動詞組合,認為它們應該被分析成共享內論元的連動結構(SVC),而非述補結構的複合動詞,因為與之共現的體標記和內論元賓語不一定出現在整個結構之後(如“搬出了一把椅子來”、“搬了一把椅子出來”)。本研究在句法上為體標記和內論元賓語的靈活位置提供了解釋:連動結構中的趨向動詞可以同位移動詞一樣移位到最高vP的中心語位置,並在上升到AspP的中心語位置後,在線性順序上呈現在體標記和內論元之前;它們也可以留在原位不移動,則在線性順序上呈現在體標記和內論元之後。

A person wearing headphon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ext, applicatio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包華莉研究員作特邀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鄧思穎教授則以《再論虛指‘什麼’》為題,從詞法和句法兩個層面分析了表述說話人否定態度的虛指疑問詞“什麼”的語法地位,認為它同普通話口語中的“你個頭”及粵語中的“你條尾”等表述說話人否定態度的慣用語一樣,已從一個句法層面的體詞性成分演化為一個位置靈活的詞綴:附著於謂詞性詞乾時充當後綴,如“哭什麼(不要哭)”;附著於體詞性詞幹則為前綴或中綴,如“什麼話(不該這麼說話)”、“星什麼期天(不是星期天)”。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tree, outdoor, sig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xt, let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鄧思穎教授作特邀演講

在語義方面,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劉鳳樨教授在報告《為什麼說“拉開”但不說“拉關”》中討論了漢語述補結構的能產性限制,認為在補語動詞所表述的事件結構中,核心謂詞成分必須是表述狀態變化的BECOME,如“拉開”、“氣走”;而“拉關”、“氣跳”等表述之所以不能被接受,是因為補語位置的“關”、“跳”等動詞的事件結構核心謂詞是表述動作過程的ACT,而非表述狀態變化的BECOME。

A person wearing glass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Text, let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劉鳳樨教授作特邀演講

台灣“中研院”林若望研究員的演講《“的”字結構:談轉指與自指》對漢語“X的”結構的轉指機制及所受限製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解釋了自指“X的”不能轉指時間、地點、工具的原因,並指出所謂“自指‘X的’的轉指用法”在本質上是自指用法的語境省略,而非真正的轉指用法。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tree, person, sig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Diagram, engineering drawing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林若望研究員作特邀演講

此外,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的報告《從引入事件到引入評價:漢語中承接性副詞或連詞的主觀化》聚焦副詞語義的歷時發展,解釋了漢語中引入相繼事件的副詞如何演變出引入主觀評價的用法。以“VP就好”為例,由於表述第二個事件的謂詞“好”在形式上比較短小,原本為複句的結構經小句融和、被重新分析為單句;“就好”又因共現頻率較高出現詞彙化傾向、向表述主觀願望的語氣詞演變;副詞“就”亦經“引入相繼事件”發展出了“引入主觀評價”的功能。

A person wearing glass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Text, let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董秀芳教授作特邀演講

數個特邀報告的主題同時涉及了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台灣清華大學蔡維天教授以《從跨語言視角看非典型特殊疑問句的構建》為題,探討了漢語如何在形態句法層面構建表述言語行為或說話人態度的“非典型特殊疑問句”,例如“怎麼會這樣!”以及“你說!是誰把你養大的!”。研究認為,特殊疑問成分和情態成分是構成此類非典型問句的必要組成部分;一些類型學證據表明,該情態成分在漢語中亦可能以零形式呈現。

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Chart, Teams, funnel char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蔡維天教授作特邀演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石定栩教授的演講《漢語主觀副詞的界面分析》逐一分析了“確實”、“偏偏”、“根本”等漢語主觀評價類副詞的語義和句法結構,指出它們在語義上並不修飾事件,而是表述說話人對TP所述命題的主觀態度;在句法上,它們以TP為其補足語,在句子的左緣結構中投射為EvalP。

A person wearing glass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Tex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石定栩教授作特邀演講

台灣“中研院”李琦研究員則以《先秦漢語中“NP而VP”小句與對比焦點》為題,分析了古代漢語中表“違理”或“違實”的“NP而VP”句式(如“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的句法和語義,認為此類“NP而VP”在句法上並非謂詞性並列結構,而是一個非陳述的不定式句;“而”在FocusP的中心語位置標記對比焦點,NP則是VP的論元,由於無法在不定式小句中獲得主格而必須移位到FocusP的指示語位置;相應地,整個結構的核心功能是充任對比焦點。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tree, sig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x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李琦研究員作特邀演講

與信息結構、尤其是“話題-述題”結構相關的研究也受到了各位學者的關注。深圳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劉丹青教授作了題為《類指成分的話題化功能及其成因》的報告,考察了漢語中四大類19小類話題構式對類指成分的適用性,發現類指成分在其中17類構式中均可作為話題成分。在話題是顯赫範疇的語言中,“框架大於內容”的普遍認知圖式對構建“話題-述題”結構起到重要作用,這也是漢語允准類指成分話題化的關鍵動因。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person, outdoor, posing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ex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劉丹青教授作特邀演講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陶紅印教授則以《話題結構之話題:文體風格及多重視角》為題,從語體視角對漢語的話題結構進行分析,發現不同體裁文本中的話題結構具有較大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文本採用了不同的話題構建策略,而話題構建策略又受到詞彙結構、韻律結構、會話結構、對話者角色乃至對話雙方肢體語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提示研究者在研究漢語話題結構時應考慮不同視角下的研究方法、關注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

穿着蓝色衣服的男人在微笑  描述已自动生成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ext, applicatio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陶紅印教授作特邀演講

語言獲得研究也是當下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北京大學趙楊教授的報告以《英語母語者對漢語“分裂定指性”的習得研究》為題,展示了一項針對中、高級英語母語者習得漢語“分裂定指”語義及其表述形式的實驗調查。實驗結果顯示,高級學習者基本習得了“漢語使用指示詞表述熟悉性定指、光桿名詞表述唯一性定指”的傾向,中級學習者則尚未習得這種對應關係。該實驗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二語習得的界面假說(涉及“句法-語篇”外界面的內容比涉及“句法-語義”內界面的內容更難),但其並非決定漢語“分裂定指性”之二語習得狀況的唯一因素。

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Text, let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趙楊教授作特邀演講

香港教育大學張顯達教授的報告以《普通話母語兒童的發音障礙類型:基於成都普通話習得過程的觀察》為題,關注普通話母語兒童在語音獲得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發展障礙(SSD)。研究觀察了成都1704名三至六歲普通話母語兒童的輔音聲母發音,發現與北京地區的兒童相比,他們的輔音聲母發展過程沒有太大差別,但在獲得“捲舌-非捲舌”對立特徵時有明顯困難、呈現出“捲舌特徵缺失”和“捲舌特徵濫用”兩種錯誤模式。另外,成都地區兒童很難區分聲母n與聲母l,這很可能是因為成都地區的普通話輸入本身就具有混用二者的方言特徵;是否應該將其認定為一個典型的錯誤模式,需要後續相關研究成果的支撐。

小孩在微笑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ext, application, chat or text messag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張顯達教授作特邀演講

此外,南開大學石鋒教授的報告《漢語普通話輕聲的連續統》以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分析了漢語普通話的輕聲特徵。通過語音實驗和對照分析,該研究證明漢語普通話的輕聲字音到常態字音之間存在一個“非輕聲→可輕聲→必輕聲→正輕聲”的連續統:輕聲和非輕聲之間不存在明顯界限,讀音的輕化程度同意義的虛化程度相關。

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Text, lett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石鋒教授作特邀演講

其他79位學者亦在小組專題演講中報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湧現出許多值得關注的見解,引發了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tree, outdoor, sign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A person wearing glass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A person wearing glass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A person wearing glass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專題報告並行會場

本屆年會特別設立的手語工作坊“漢語環境中的手語和手語語言學”於5月21日下午舉辦,由香港中文大學施婉平教授主持討論。來自複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及國家手語和盲文中心的學者團隊為大家帶來了六場報告,內容涉及漢語手語語料庫建立、國家通用手語研究及水平測試、香港手語課程改革、兒童手語獲得及聽障兒童手語-漢語讀物創編等。

人不同表情的照片  描述已自动生成
IACL-28手語工作坊

年會循例設立“青年學者獎”。大會共收到參賽論文22篇;經專家匿名評審,共有四位青年學者的論文入圍決賽。經公開演講及評獎委員會評議,香港中文大學尤舒翔博士以《音系短語構建的普遍性與多樣性——來自閩東、莆仙與閩中方言的證據》一文榮獲本屆大會“青年學者獎”。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person, screensho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香港中文大學尤舒翔博士獲本屆大會“青年學者獎”

大會閉幕式於5月22日下午五時三十分舉行。大會組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系主任潘海華教授作了會議總結,並宣布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8屆年會(IACL-28)順利閉幕、第29屆年會擬於2023年5月26-28日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辦。最後,全體與會學者打開攝像頭,在線拍攝了一張特別的大會成員合影。

IACL-28大會組委會主席潘海華教授作會議總結

IACL-28與會學者線上合影